上海施健:教科书般的相机收他说自己的藏品最终属于上海
发布时间:2024-02-12 21:50:18

  虽然我号称认识上海滩绝大部分相机收藏家,但对施健却闻所未闻。不仅我不知道,上海的相机收藏界也很少有人知道他,以至于在2023年秋天,上海华侨收藏协会的老收藏家们,看到了施健的相机藏品,都惊呆了。

  而我是在11月18日上海星光摄影城老相机交流活动后,有机会走进施先生的相机藏室,自然也是眼界大开,我把它定性为“教科书般的相机收藏”。但那次并没有见到施先生本人,我请顾健先生帮助联系,希望能采访他,收录到我的“相机收藏百人探访”一书中。

  1月21日我从宁夏到了上海。第二天一早,我和湖州相机收钱江先生就来探访,说好的10点,但我们9点半就到了,而施先生到的更早,他是前一天经香港回国的,还在倒时差中。

  施健很热情接待我们,说到“神秘”,他笑了,说自己并不神秘,而收藏相机也有十五、六年时间了,他以前虽然同外面联络少,但对于上海北京等地的相机收藏活动,还是了解的,不仅相机市场经常去,几家名气较大的相机收藏馆和个人收藏室也有前往拜访学习,只是觉得相机收藏尤其是欧洲相机的收藏容不得半点矫情,只能一点点学习和进步罢了。

  他说自己在小的时候也是喜欢拍照,然后自己买来相纸和药品自己冲洗,这点和很多相机收士是一样,起点在同时期,方法也差不多,这也是中国文革后最早一代喜欢摄影和拍照人相同的经历。

  参加工作后他先是在体制内做公务员,但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下海了,很干脆的个人转型。

  改革开放的大潮中,他进入的行业是房地产投资与开发,与绝大多数人一样,参与并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劳动和成果。接下来的事业也是顺风顺水,直到顺势收手上岸,他是成功也是比较洒脱的企业家。

  他说“人生要知足”,有了一定积累,就应该做喜欢的事,除了拍照旅行,收藏相机也成为其中之一。

  我们参观施健的相机展室,给人最初的印象是数量多,摆放整齐,相机看着眼熟,似乎都在书本上看到过,难道是一次性收购或者有钱可以任性的买吗?

  施健说:“我的相机都是一台台淘来的,并没有过整体收购、大批购买的经历,是在十五年间慢慢积累的,每一台相机都有寻找过程和搜寻故事啊。”

  三台都是120型相机,其中一台是 Rolleiflex 6008 integral 的原型机,原属于禄来研发部门的测试样机,在厂家档案中有记载,禄来公司倒闭后流入社会,最后被施先生高价收入囊中,另外一台是 Rolleiflex SL 66 E 的2号样机,用来测试新设计的功能。

  施先生说他在收藏相机时,还算是很理性的,开始就给自己划定了收藏范围,否则相机品种太多,无法下手不说,也根本收不过来,最后也难以成系列和规模。

  他给自己划定的收藏范围是:徕卡、蔡司、福伦达、哈苏、禄来和阿尔帕六大品牌。而对每一个品牌又按照试制生产的程序,以及品牌工厂的收购兼并、资产重组所关联的相机品种进行系统收集。

  在他的展室里,整齐而系列的摆放着2500多台相机,基本都是属于这六大品牌,或者是与其有关联的相机,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蔡司依康,众所周知,蔡司依康是在1926年由四家公司:ICA、Contessa Nettel、Ernemann、Goerz 合并而成,其中每家公司还有各自更早的发展历程,比如 ICA公司,其前身Hüttig 公司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1862年。

  二战以后,东西德分裂,西德和东德蔡司各自发展,因此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相机族群,其相机总数更是超过了1500种。

  遗憾的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本著作能够囊括所有的蔡司相机,施健在蔡司相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精力,收集了诸多相关资料,其购买的蔡司相机也几乎占据了他所有藏品的半壁江山。这书中有的大体都有了,而书中没有的这里也有不少。

  这也是我看到的最完整和最成系列的品牌相机收藏家,而这几大品牌,几乎也是世界上最高级相机、最完善相机文化的代表,可以说这是顶级相机收藏家的水准,也是顶级相机文化的汇集地啊。

  其实什么领域都是外行看热闹、内行看门道,如果从数量而言,他并不是最多的收藏家,但他是最用心的收之一。

  他说定下目标按系列收藏,开始是按着书本上的目录收,但是收多了,发现很多相机,在目录上已经找不到了,即便找到了,有的描述不准确,甚至有很多的差错,会产生误导。

  他的相机实物才是最直接的资料,一些书籍的作者可能没有看到实物,所以描述中出现很多差错。还有很多卖家,可能因为没有相关资料,所以描述的信息也不准确,有的连型号都标错了。这些在购买的时候都要靠自己来判断。

  我在他的禄来双反的相机柜中找到了禄来2.8B,这款相机只是生产了1500台,我在30年前有幸过手一台,那也是我拥有的第一台禄来,但是当年因为不懂,觉得品相差一些,想弄一台好点的2.8B,几年后转让给别人了。

  等我明白后,后悔不迭,也没有机会再拥有,后来甚至没有见到过,这次看到了非常感慨,收藏讲究缘分,我只能说缘份不到,得而复失,最后无法挽留,而我还为此写过一篇文章,那时都不知道它的珍贵啊。

  在很多人眼里,施先生的这几大品牌基本是全套收藏,书上有的基本都有了,而书上没有的他也拥有不少,但他说“还远远不够”。虽然他已经收藏了95%以上的几大品牌相机,但是剩下的难度就更大了,几乎每一台都有难度,都要价值不菲,但是每一台都会带了不同寻常的惊喜和快乐。

  他说疫情期间欧洲某拍卖公司拍卖一批相机,其中有台康泰克斯 I 型最早期版本(蘑菇形快门按钮),是非常少见的,等了多少年。他以5000欧元报价做线上拍买,不想在现场最后近8000欧元成交,他无法到现场,也是眼睁睁地看着花落人家,非常遗憾,这台相机如果加上佣金和税金接近1万欧元了。

  然而没有想到,不久他在一家芬兰相机店的网站上看到了四台似乎一样的康泰克斯,仔细一看其中就有一台是I型最早期版,老板说是给人代卖的,999欧元一台,四台全要也不便宜。于是他把这台I型买下,千叮咛万嘱咐,不要搞错了,直到东西到手,才一块石头落地,捡了“大漏”了。

  施健说这些年他在世界各地收集相机,同很多二手店有直接的联系,店里来了新东西,首先会通知他,而他在世界各地,也安排了很多“眼线”,帮他看着,有了好东西,第一时间抓到手里。他每年也化很多时间在欧洲、北美、非洲和日本等地旅行拍照,并顺便探访各个相机店,要系统的淘货啊。

  在他的工作室边上,是阿尔帕相机展示柜,这里有大约80多台各款阿尔帕相机。

  阿尔帕相机的前任及现任总裁都曾经到访,看到这些相机,不仅惊讶也非常感动,他们感叹说现在的阿尔帕公司都没有这些藏品,绝对是顶级的阿尔帕收藏了。

  阿尔帕相机作为瑞士完全手工打造的相机,在相机界堪称至尊,被誉为“劳斯莱斯”,产量有限,价格昂贵,甚至个别是私人订制,数量非常少,有些款式版本产量仅几百台、几十台,甚至只有几台,收藏难度非常大,这也是施健相机藏品的重中之重,他说往下继续找,每一台都很难了,时间过去了这么久,生产数量又这么少。

  施先生虽然精力充沛但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,我问他收藏相机的下一步有什么打算,他说虽然已经有规模了,但是还需要花费精力继续下去,很多品种已经碰到天花板了,只能用时间与毅力以及缘分慢慢磨了。

  而收藏的相机有了实物资料,他下一步要继续做研究,整理详细资料,挖掘藏品的内在文化价值。他的藏品绝大多数都做了详细的标签,从品牌产地、生产年代、相机类型、内部构造、机械特征等方面给予简要阐述。这种标签本身也是研究成果,等数量够了,也可考虑汇总出书,因为他的藏品是最丰富的实物资料,而很多书籍都没有他的实物资料齐全。

  为此他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,凡是能买的相机资料,无论是什么文字,什么版本,什么价格他都会买下来,另外他还汇集整理了很多零散资料,装订成册,为以后的整理出版做准备。他说收藏相机,花在整理和研究资料上的时间和精力要远大于收集相机本身。

  另外他除了拜师德国、奥地利、美国的几位收藏家外,在2019年还找到了上海的相机研究学者顾健先生,顾健是《福伦达经典》和《阿尔帕至尊》两本书的主要翻译编著者,通晓英文、日文,成为施先生收藏的好老师、好帮手和鉴定人。而把施健先生的收藏介绍给大家,也是顾健先生的推动和功劳,我这次探访施先生,也是顾健安排和联络的。

  当我得知施先生的家人早已移民海外,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是:这些相机的最终去向呢?

  施先生肯定的说:这些相机属于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,属于上海、属于中国,属于社会。

  他说摄影术是人类社会很重要发明之一,虽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,但是中国人也在享受着文明成果。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,应该有相匹配的相机收藏与文化氛围。他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人,理应为社会做一些努力,而他这些年的收藏相机,既是一种个人爱好,也是汇集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一朵浪花,理应属于他热爱的大上海。

  而拥有一个高级别的相机博物馆,匹配上海的文化地位,应该是所有爱好者的共同期盼。这时候大家收集的藏品才有好的归宿。施先生认为,上海应该有这个条件和机会。

  最后他又给我看了他拍摄的照片,其实从年轻时他就喜欢拍照,不仅国内拍,还全世界去拍;他说每年都要去不少地方,南北极、欧美、非洲的肯尼亚、坦桑尼亚、南非、博茨瓦纳等等,这些年他拍摄了大量照片;他有很多国内外著名摄影家朋友,段岳衡老师还把他使用了20多年的Rolleiflex 6008 integral 全套中画相机赠送了过来;他也是阿尔帕、飞思相机制造商的好客户啊。

  年轻的的时候有为,做一个称职的公务员;下海后,做生意获取收获却不贪念,在最好的时候把握时机;因为喜欢摄影而爱上相机,又坚持十几年痴心不改,要做默默无闻的相机收藏者。

TOP